中國奇石及名石的鑒賞與收藏
說到石,撇開非華人領域和地質學識別,就賞玩與收藏角度而言,大致上可分為奇石及名石兩大范疇。
奇石泛指所有千奇百怪的天然石頭,有山上撿來的,有河里挑來的,也包括靈璧石、鐘乳石、天然晶石等等。主要用來觀賞或裝飾,由于不含人為的藝術成份,通常收藏價值有限。
中國名石的地位,時至今日,依次為田黃石、雞血石、青田石、巴林石。‘‘田黃’’因深受清朝歷代王者青睞,亦備受眾多壽山石愛好者拱照,故有‘‘石帝’’稱。“雞血”限于印石觀賞為主,又較難保養,產量非常稀少,恐怕無以為繼。“壽山”則盛產優質彩石見稱。本土資源經長期大量開采致瀕臨枯竭,已初步呈現借助他山之石的局面。
“青田’’能聞名一時,實有賴當地商人善于經營,以及江浙文人樂于代為宣傳。近期所產石種不多,資源告急,青黃不接,有待振興。“巴林,,石屬后起之秀,蘊藏量不少,石質平均甚佳。本身缺少雕刻人才,所以廣為‘‘壽山”,‘‘青田”業界采用。“昌化”因產雞血石而知名,其它品種并不特別突出,逐漸與“青田”合而為一。
四大名石的主要用途不外乎“印石"及“石雕”。最名貴印石大多取材自‘‘田黃’’與“雞血”,因其質優罕見又久負盛名,如具有歷史意義,價值驚人。余下貴重印石,按質量計,首推“壽山”,“巴林”與‘‘青田’次之,‘‘昌化”殿后。名貴石雕同樣是“壽山”稱冠,“青田”居次,‘‘巴林’’緊隨其后,并有取代之勢,“昌化"位列末席。
至于鑒定印石之優勢,優質者,在大體上,具備“色澤或柔和,或亮麗,觸久溫潤,觀之可人";而細節處有“雕工形神兼備”,“鈕飾不落俗套”,“幼細絕不粗糙”,“無雜質無裂痕",“大小比例恰當”,“軟硬適中可攻”,如出于名家之作,更屬錦上添花。等而次之者,可以衡量以上條件而自行判別。
目前石雕市場則充斥著早年風行一時,以農作物、動植物、觀音、羅漢、山水人物為題材的古老傳統工藝品。因大部份技法粗劣,匠氣十足,故收藏價值不高。真正具有創意,富有內涵,而足以珍藏,出自石刻家之藝術品,雖然為數不多,但已嶄露頭角,只要在推廣宣傳上讓世人認識到石刻工藝品和石刻藝術品的分別,促使后者的潛在價值得到更廣泛認同,未來發展空間之大,必定無可限量。
最后要強調,以上論點是建基于筆者二十多年來對中國名石的“狂熱愛好”,“時刻觀察”,“專注探索"種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更本著“讀書理應另有見地、立身無非善察世事”之獨立思考方式而作出判斷定奪。毫無疑問,因時移勢易,日新月異所導致的市場變數難免影響到相關理據而有所出入。但是足以不變也必須牢記的是誠如近代篆刻大師陳子奮叮囑世人:“夫壽山之石各有所長……何嘗遽遜于田黃?更何能以一方佳質,即自詡其為空前絕后哉?”這番金石良言稱得上放之四海而皆準。事實上,每一種名石,其材質不但有優劣之別,而質劣的比例更往往大于質優,故后學者千萬不可因迷信其名氣而貿然做出抉擇。切記!切記!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