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石雕:從廟堂之上,走向人民大眾
天下不止一座“黃山”。
在太行山東麓的河北曲陽縣境內,有一片鐘靈毓秀的山,傳說黃石公在此修道,故得名黃山。
此地盛產石材,特別是漢白玉,質地脂潤、晶瑩潔白、經久耐磨,是歷代皇室貴族和宗教寺廟優質雕刻石材。
據《重修曲陽縣志》記載,“(黃)山自古出白石,可為碑制諸物,故環山諸村多石工。”
千百年來,曲陽叮叮當當的錘釬擊石之聲,從未間斷。
這聲音,起于秦漢,中山靖王墓出土的石像石器古樸簡約、朦朧粗獷。
這聲音,興于魏晉唐宋,各地古剎名寺中的佛像觀音端莊飽滿、衣袂飄飄;龍門石窟羅漢瑞獸輪廓清晰,線條流暢。
這聲音,盛于元明清,京城皇家園林的雕龍刻鳳巧奪天工、氣勢恢弘。
當代曲陽雕刻師作品。
一代代曲陽石匠們傳承技藝,雕鑿出閃耀東方美學的藝術精品,源遠流長,遍及華夏。
然而,遍覽這些雕塑不禁發現,自古曲陽石雕作品多為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宗教寺廟勒石“立傳”,甚少走入過尋常百姓家。“石雕內容并未聚焦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普通百姓也用不起石雕藝術品。”河北省工藝美術協會雕塑藝術指導委員會會長楊躍武說。
春節過后,驅車自京昆高速曲陽南口而下,駛向曲陽縣城。這條路被稱為“雕塑大道”,一路貫通南北,連接縣城到黃山腳下的羊平鎮。道兩邊滿眼盡是各家各戶把擺出來的石雕作品:形貌威武的雄獅、鬃毛飄逸的駿馬、端莊大氣的神話人物、精美高雅的園林景觀石等傳統石雕作品,栩栩如生;更有目光堅毅革命偉人、當代英雄,勇往直前的紅軍戰士、英姿煥發的勞動者等,頗為亮眼。
曲陽縣一景。
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站了起來。石雕的主角開始從“神”變成了人,銘刻革命史詩,記錄人民英姿。曲陽石匠們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等重大工程建設。
其中,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身高38米,碑身下部四周裝飾8組10幅漢白玉浮雕,共刻出172個等人大小的英雄人物,都是不同歷史時期為革命事業奮斗犧牲的人民英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隨著時代發展,曲陽石雕技藝更加精致,主題和內容更加豐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同保說,他曾完成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紅軍魂》主題雕像、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瀚閣主體建筑漢白玉欄板工程等重大工程雕刻。
來到縣城邊上的劉同保工作室,只見他正身穿帆布工服,在工作室里雕刻一座近一米高的李大釗坐像。他目光如炬,一手持小錘,一手握刻刀,一下一下精雕人物面部,動作輕微。身旁的工具盤里,擺放著長短粗細不一的刻刀,還有大小各異的磨砂。
過了一會,他停下手,深呼一口氣,緩緩解釋道,一般石雕流程分為設計、選料、勾輪廓、減荒、打糙、打細、拋光等流程。眼下正是“打細”這道環節,就是對雕像各個部分進行細節刻畫。
“人物像不像,在形更在神。”劉同保介紹,不同于花鳥魚蟲或神話仙人講求雋秀雅致,革命英雄人物石雕線條更加粗獷大氣。如丹青水墨般寥寥數筆,彰顯人物精神面貌。
為展現大釗先生風采,劉同保查閱了千余份影像資料,并學習了大釗先生的文章著作。“大釗先生不僅是英勇犧牲的革命英烈,他更是一個啟蒙者,在茫茫黑暗中,點亮光明火種。”
最終,他設計讓主人公端坐藤椅上,身著長衫,手持一卷書,以一個探求者的姿態目視前方,神色凝重,展現李大釗先生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探求真理,為苦難中國尋求出路的祟高精神。
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作為記錄文明重要載體,曲陽石雕也不斷創新。除了主題記錄人民,曲陽石雕近年來不斷融入人民群眾生活。當地石匠們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不斷開發新產品,尤其是人民群眾能買得起、用得上的產品。諸如石質茶具、家具桌椅、臉盆、花盆、香皂盒、果盤、筆筒等生活用品和文創產品,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產品大小從數人之高到長不盈寸,應有盡有。
“相比塑料、陶瓷、木板、金屬等材料的生活用品,石材質地堅硬,不怕風吹日曬雨淋,更經久耐用。”曲陽縣雕刻定瓷行業服務中心主任王士雄說。
在曲陽雕塑文化產業園,青年雕刻師王昭輝坐在手機鏡頭前,直播展示自己的文創產品。他面前擺放著玉石雕刻的小金魚,竹板雕刻的筆筒、還有漢白玉餃子。“特別是漢白玉石頭餃子,上面還有雕刻指紋,與家人手工包的餃子一模一樣。”
直播結束后,王昭輝介紹,“以往石雕產品因價格高、更新換代慢、制作周期長等問題,電商銷售效果不佳。而小巧玲瓏的文創產品可大批生產,且價格根據材質、大小、工藝,從幾十元到數千元不等,頗受網友喜歡。”
除了產品,曲陽石雕雕刻工具也擁抱新科技、新技術,從鑿子、釬子、錘子,到切割機、電鉆,發展到如今數字雕刻機。
誰能想到,眼前這位穿著背心褲衩,踩著布鞋,渾身是泥點和粉末作業的石工,是曲陽本地有名的雕刻企業家楊耀亮。從當年一窮二白連學費都由父母四處借,到如今置辦下占地7畝多地的雕刻廠,楊耀亮一路打拼靠的就是不斷學習、敢于創新。
走進楊耀亮的雕刻車間,角落里兩臺長方體機柜讓人側目,像大型烤箱一樣。“這是數字雕刻機,能打印樹脂、塑料還有石料。”楊耀亮介紹,在“雕刻箱”里放上原材料,再將電腦設計方案輸入系統并啟動開關,數字雕刻機完成產品的雕刻流程,就像3D打印機一樣。“雕刻一輛長寬不到半米的卡車或五角星圖案,一天一宿就能完成,效率是人工近10倍,適合批量大規模生產雕刻產品。”
據悉,曲陽大中型雕刻企業基本都配備了數字雕刻設備。“數字雕刻只能完成全流程70%左右,比如鑲嵌、鏤空等打細環節機器還不能完成,需要惹人力補充。”楊耀亮說。
此外,曲陽縣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建設非遺工坊,搭建鄉村技藝人才培育平臺,把非遺文化優勢轉化為鄉村產業發展優勢。
目前,曲陽縣雕塑產品已由單一的石雕發展為木雕、銅雕、不銹鋼雕、磚雕等多個門類,產品種類達到3500多個。全縣擁有2000多家雕刻企業,從業人員達10萬人,年產值突破百億元。紙張與竹簡,存不了數百年。而一塊塊石頭在曲陽工匠的精雕細琢下,成為或精美、或宏偉的雕塑,可穿越千萬年,記錄經歷過的文明和時代。從皇家園林、廟堂佛像
,到深入人民大眾的普通生活,曲陽石雕在不斷推陳出新中,獲得新的生命力,豐富百姓的生活,與時代同頻共振。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