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尋攬之三十七:藏瓷(西藏)
出生背景:
顧名思義,所謂藏瓷,就是指該石頭產自西藏高原,石面質地像瓷器一樣富有光澤,故此命名藏瓷。同時因其石體表面多以紅色為主,故又名藏瓷紅。
據我查閱資料所知,藏瓷奇石主要產自藏東地區,也就是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和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縱橫交錯,長度不過一公里的一個峽谷山澗地帶。其出生環境之艱苦,可想而知。
可以想到,這樣獨特的地理,大多山脈的海拔都在4000—5000米左右,而且山脈之間,都是深谷山澗,山嶺河谷落差高達1000—2000米。冬雪夏雨,山澗峽谷水流如潮,石頭滾落入水,經上億萬年的沖刷打磨,以及高原強烈的陽光直射,強勁的風吹雨淋,晝夜巨大的溫差懸殊,堅硬而光亮的包漿層便如沙漠漆一樣,漆在了這里的石頭上。
藏瓷在老字輩的奇石面前,算得上是毛頭小伙,發現到被認識,到目前才僅七八年的時間。
性情稟賦:
藏瓷巖石的主要成分是鎂和鈣,所以巖石質地較白,這為藏瓷體表漆化夯實了基礎。藏瓷石質整體堅硬致密,富含光澤,質感瑩潤,可以與陶瓷之釉面媲美。藏瓷石面上的條痕、線紋,粗細深淺變化多樣,看上去極似鈞瓷窯變的蚯蚓線。
藏瓷石色以紅黃色為主,或紅黃相間相映。色彩明艷靚麗、高貴大氣。同時也有間雜白、黑、青、蘭、紫等色,五彩繽紛、綺麗絢爛。尤其是石表上大小起伏、層次分明的紋片,就像哥窯瓷器上名揚天下的開片,美不勝收,令人稱嘖。
總體而論,藏瓷奇石形體都偏大,不小家碧玉,盡顯王者氣度。
賞讀價值:
我第一次看到藏瓷奇石時,覺得它就是沙漠漆,應該是石館老板弄錯了。后來才發現,藏瓷之美,其實遠甚于沙漠漆。沙漠漆是風沙打磨而成的漆,而藏瓷是水沖而成的漆,可以說無論是包漿的厚度,還是迷離的色澤、獨特的味道,都是大相徑庭的。
藏瓷兼具了高原陽光直射沙漠漆的粗糲,同時具備了激流磨砂水沖大化而成的柔美,剛柔相濟包孕而出的尊貴姿容,是何樣的珠光閃閃、雍容華貴,而內在的深厚之美,又是何樣的儒雅靜氣、 風神超邁。
藏瓷奇石,內心老成持重,外相卻是明亮艷麗,可謂是秀外慧中,它含蓄雋永、包容內斂的品性,正是每一位愛石人心神向往之所在。這種極為難得的奇石本色,就是藏瓷對修身養性自己的西藏高原的一種感恩,一種再現。就像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他每一招一式的出類拔萃中,都是對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艱苦磨礪歲月所交的一份答卷。
在種類繁多的奇石行列中,藏瓷之美,就是卓絕之美,就是極其特殊環境下,上帝之手在摧枯拉朽之后,體恤憐憫下的一個紕漏。你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身處四五千米高海拔地區的藏瓷奇石,它接受了冬凍夏浸,忍受了強光日曬,承受并接納了億萬年的雪水融合,億萬年的沖刷滲入、氧化定型。它的膚色就像雪域高原的牧民,經年的高原光照,滄桑寫滿臉頰;它玄幻的色彩,又像是大昭寺銅鑄鎏金佛祖的靈光,昭示出一個更高更遠的向往與期待。
這樣的石頭,沒有瘦漏皺透,只有韻質色紋。莊重的姿態,凝重而堅毅;如瓷的色彩,繽紛而絢爛。
藏瓷的美是原始的美,粗獷、率真、純粹、堅貞。它金子般的色澤與皮膚,是百煉成鋼后的驚艷,是艱苦出英才下的自然。不修飾,不偽作,坦蕩磊落,鏗鏘有聲。
不信,你將藏瓷與沙漠漆放在一起,與紅水河的大化彩陶放在一起,你就會發現,經歷了高溫、高海拔、高落差的西藏藏瓷,它的色彩雖然依然明艷,卻一點兒也不輕浮。相反,它紅裝暖裹黃袍冠帯的尊貴色彩,卻總是彌漫著不溫不火的平民色彩。就像朝圣路上平凡而平常的藏民,他內心對于信仰的虔誠,與他樸實憨厚的平凡心靈,是那樣的緊貼在一起,不可分離。
讀石脫離了境界,再美的石頭也就沒了價值。藏瓷身上有厚德,有堅貞,有靈性,也有滄桑與隱忍。生活的閱歷越多,讀石的感悟也就越豐富,石頭的價值也就越葳蕤。
愿藏瓷之美,能夠成為尊貴自己的那一方沉靜。
附圖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